95后是互联网原住民一代,他们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,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然的敏锐度。与前辈不同,他们更注重消费体验而非单纯的产品功能,更愿意为\"我喜欢\"买单而非\"我需要\"。这一代人把消费视为表达自我、寻找认同的方式,就像一位95后所说:\"我不是在买东西,而是在收集生活的碎片。\"
他们的消费行为呈现出明显的\"三感\"特征:仪式感(即使是泡面也要摆盘拍照)、参与感(喜欢定制和DIY)、即时满足感(讨厌等待,想要\"现在就要\")。理解这些心理特征,是打动他们的第一步。
要让产品对95后产生吸引力,必须从设计源头注入年轻基因。色彩上可以大胆采用高饱和度的\"多巴胺配色\",形态上追求\"反常规\"设计——比如做成手机支架的充电宝,或者能当摆件的蓝牙音箱。功能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要有一两个让人惊呼\"这太酷了!\"的亮点。
包装设计同样重要。95后是\"视觉动物\",他们会被有故事感的包装吸引。不妨试试可二次利用的包装(比如变成收纳盒),或者加入互动元素(扫码解锁隐藏内容)。记住,在他们眼中,产品包装不是垃圾,而是社交媒体的素材。
传统广告对95后几乎无效,他们更相信同龄人的真实分享。营销策略应该像朋友间的安利,而非居高临下的说教。短视频平台是他们的主战场,但内容必须\"短而炸\"——前3秒决定他们是否继续观看。
95后偏好的营销方式对比表
传统方式 | 95后更喜欢的方式 | 关键差异点 |
---|---|---|
明星代言 | KOC(关键意见消费者) | 真实感胜过名气 |
功能罗列 | 使用场景故事 | 看得到的生活画面 |
促销打折 | 限量联名款 | 稀缺性创造价值 |
官方口吻 | 网络化语言 | 像朋友一样聊天 |
长期campaign | 热点快速反应 | 及时性与话题性 |
95后渴望归属感,产品如果能成为某种圈层的\"入场券\",吸引力将倍增。可以打造专属社群,但规则要由他们制定。运营不是单向输出,而是制造话题让用户自发创作内容。比如一个饮品品牌发起\"100种隐藏喝法挑战\",比单纯宣传口感有效得多。
线上线下的联动也很关键。快闪店不是用来卖货,而是创造打卡点;会员体系不是积分兑换,是提供专属体验特权。记住,95后加入社群不是为了优惠,而是为了找到\"同类\"。
吸引95后不是一劳永逸的事,需要持续制造新鲜感。可以采用\"小步快跑\"的产品迭代策略,每月都有新玩法。但切忌为了创新而创新,每次更新都要回答一个问题:这能让他们的生活更有趣吗?
收集反馈的渠道也要年轻化——传统的问卷调查不如弹幕式实时反馈。保持与他们的对话,但不要刻意讨好。95后最反感的就是\"装年轻\"的品牌,真诚比年轻更重要。正如一位Z世代消费者所说:\"我们不需要你变成我们,只需要你尊重我们。\"
上一篇